電 話:0535-8881819
手 機:13805450028
郵 箱:sanhemusu2007@163.com
網 址:www.seadogintl.com
地 址:山東龍口市經濟開發區
漫長的歲月長河中,煙臺塑料垃圾桶仍是一個新詞,多數人依然“分不清”垃圾,更難以妥當歸類,垃圾分類距離現代高效的分類回收體系依然遙遠。
2014年,方溪鄉北坑村作為縉云縣開展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試點村,邁出了艱難的一步,也為縉云縣的垃圾分類“革命”披荊斬棘,開辟出了一條新路。
何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回收利用、生物堆肥”,是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的具體環節,精簡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垃圾分類”。通過垃圾分類,以達到“大限度地減少垃圾處置量,實現垃圾循環資源化利用”的總體目標。
垃圾分類,邁出艱難一步
蜿蜒的八迭嶺俯臥于莽莽蒼蒼的山脊,盡頭的一條分支線指向了生態靜謐的方溪鄉。這個無工業污染的風水寶地,帶進了外界創業創新的激情,也受到了日益增長的生活垃圾的沖擊。
如何保住綠水青山,并讓其變為金山銀山?鄉民日日思之,憂思難眠。2013年4月,一場聲勢浩大的“雙清”行動拉開了構建“生態縉云”的序幕,也給村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
之后,縣委縣政府打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五清”、“六邊三化三美”系列組合拳,更是給山鄉的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方溪鄉整鄉的面貌煥然一新。但在河底、山間、地頭的深處還埋藏著數年前、甚至是數十年前留下的“陳年舊疾”無法徹底清除,大量垃圾要由縣里的垃圾清運車運送的現實令人尷尬。
2014年,縉云縣將方溪鄉北坑村作為縉云縣開展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試點村,從此拉開了垃圾分類的序幕。
煙臺環保垃圾桶定點投放處兩只分別寫有“易腐爛”、“不易腐爛”的大垃圾桶,成為村民垃圾分類Z初的認識。為了激發村民的垃圾分類熱情,鄉里村里都召開了動員會,給每戶村民分發了2只小垃圾桶,并配備了圍裙、手套等用品,這宣告著垃圾分類在北坑村正式施行。但轟轟烈烈的垃圾“革命”才剛熱了個身,便由于監督、資金及激勵機制滯后等問題,漸漸偃息旗鼓。
2015年春節,方溪鄉整鄉生活垃圾量激增,社區垃圾箱因縣里安排的清運車輛有限,方溪鄉的道路被垃圾占據,一度嚴重影響了通行,雖然鄉里臨時加派了車子自行清運,但垃圾量太大,無法及時清運的尷尬,讓鄉政府下定了重振旗鼓、鐵腕整治的決心。
2016年初,在方溪鄉的會議室里,鄉干部們展開了一場環境整治“歸零翻篇”大討論:追溯源頭,消除垃圾不能單靠“撿”而要“減”。方溪鄉黨委政府決心在潔凈建設上自我加壓,開展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要將方溪打造成Z干凈的原生態鄉村。
2016年,當方溪鄉決定再次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時,資金、設備等問題也再次擺在了鄉干部們的面前,要如何在沒有經濟基礎的前提下去推廣垃圾分類?
不能坐吃等靠!為解決問題,方溪鄉組織鄉、村干部到同樣是經濟基礎等于零卻成功推行了垃圾分類的龍游縣賀田村開展學習。拋開固有思維,垃圾分類其實很省錢,不一定就要大型設備去將垃圾轉化為肥料,很多垃圾把它放到地里就是Z天然的有機肥。轉變分類處置模式,在北坑村率先試點,偏遠山區垃圾源頭分類就此開始。
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全鄉就有614戶實現垃圾分類覆蓋,累計發放有“身份證”的垃圾袋3.4萬只、垃圾桶1228只、宣傳單1000余份,垃圾減量40%以上,實現了衛生保潔與村民素質提升的良性互動。目前,全鄉60%的行政村已推行落實了垃圾分類處理。
。